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鬼月的傳說

民間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非常重要的節日,鬼月的由來可分為佛教目蓮救母與道教中元地官赦罪大帝兩個系統所影響。

相傳目蓮尊者在母親過世後,擔心母親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會墮落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且遭受到地獄裡的苦刑;因此,目蓮尊者利用神通趕往地獄,以其本身所擁有的神通變化食物給母親充飢,但母親卻不改在世時的貪念,深怕食物被其他惡鬼搶食而佔為己有,就在起念的當下,食物一到她的口中就馬上化成火炭,目蓮見此內心非常痛苦,擁有神通的他卻無法解救母親,難過之餘目蓮前往懇求佛祖幫忙,佛祖告知目蓮其母在世時罪孽過重,不是目蓮一人之力可以化解,應請求十方僧眾在農曆的七月時準備素果百味,並舉行法會誦經施食,就因如此,佛教徒幾乎都會在農曆的七月當月舉辦功德法會,來為孤魂惡鬼超渡。

另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道教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的生日,相傳地官大帝為舜帝所擔任,舜帝是黃帝第八代子孫,舜帝生前對父母恭敬如一,孝順之舉聞名天下,道教恭奉舜帝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高坐清虛宮,專管人間罪業,舜帝因孝行感人;因此,注重孝道思想的民間信仰便將農曆七月十五日稱之為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這天會以豐富的祭品來祭祀祖先,除了感念舜帝的孝道外,也盡點為人子孫的孝心,這就是民間信仰以孝道傳世的最好表現。

由於兩者傳說深植人心,傳說中都摻雜著靈魂信仰,對於台灣民間影響甚深,於是演變為鬼月之說。相傳在農曆七月一日的子時鬼門就會打開,所有於陰間的鬼魂就可以到人間來自由活動,一直到農曆七月最後一天的亥時鬼門就會關閉,整個月中,台灣民間相信鬼月是諸事不宜的月份,應暫停一切喜事活動,以免「惹鬼上身」的說法。

民間依各地風俗不同,會有各個不同的活動,例如:「七娘媽」生的成年禮或搶孤、搶旗、放水燈等,各地依照風俗民情所發展出的鬼月相關活動,於現代儼然成為地方特色。根據古書記載:農曆七月的祭拜禮儀,與周朝在七月間所舉行的幾項祭禮有著相當的關連性,禮記月令篇說到:在農曆七月農作物豐收的季節,皇帝以新穀祭拜祖廟,表示對祖先的敬意,自古以來飲水思源、懷思念祖、以孝道傳家,這是民間信仰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而佛教因行事方面受到了古印度舊制的影響,在夏季的農曆四月十五日開始有三個月的「安居靜修節」或「結下安居」或「結制」,佛教認為在結制時期,因長養季節,草木雜生,蟲類皆出,恐怕傷害眾生,所以有九十日的安居時期,一直到七月十五日這天才解夏,又稱「解制」,解制後對佛家來說又是一個新生活週期的開始;因此,農曆七月十五日代表著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與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之日有雷同之意,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與道教之教義與傳說,創造了一個屬於台灣的信特色,就是因為如此的包容性,才能使各地擁有不同風貌的風俗習性。

七月裡的中元、普渡是分開的名詞,因兩者有著很深的相關連性,民間幾乎都以混為一談,原則上,中元指的是農曆的七月十五,這天是在祭拜祖先。而普渡指的是在農曆七月中祭祀好兄弟。兩者都是一種祭拜活動。早期民間為了省事,都會把兩者於同一天舉行,例如:中午祭拜祖先,下午普渡好兄弟,久而久之中元與普渡就二合為一了。

傳統的祭拜禮儀,是在傳承以孝為中心的「孝道思想」,禮儀雖然繁雜,卻代表著老祖先「以禮警世」、「依循傳世」的智慧與態度,身為後代的我們,是否應慎重以對,持續把這好的傳統文化給傳承下去。

~扶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