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送神


年關將近,首先遇到的就是”送神”一事,諸多送神說法究竟何者為是,所送何神,常困擾著許多朋友。就目前流傳的常見說法大略有三,一為送眾神,一為送灶神,一為送太歲,三者各有其傳說,各有其論點,究竟何者較為符合生活邏輯,以下筆者根據上述三種傳說加以分析並提出疑問,以供大眾判斷。

一、送眾神
傳說:農曆過年是台灣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年的由來源自「沉地」的傳說。相傳神桌上的燈猴(燭台)自認終年替人民照明勞苦功高,但百姓祭祀時經常忽略它的存在,自己只能站在神桌上,高舉蠟燭看著眾神享受奉祀,於是燈猴便向玉皇大帝告狀,控訴台灣人不知感恩圖報,因此,玉帝為懲罰人民決定在除夕午夜讓台灣島沉入海底。土地公(或說灶君)一方面告知台灣民眾此訊息,一方面懇請觀世音菩薩向玉帝勸阻。百姓得知台灣島即將毀滅,便在沉島前夕將家中所供奉的神明送回天庭,以免眾神遭受連累,此為「廿四送神」的由來(資料來源: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b15.htm 20150112)

分析: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神之所以能成為神,乃因祂們有顆有別於凡人的慈悲心,更何況玉皇上帝統領眾神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怎會為了”燈猴”的抱怨而犧牲成千上萬的生靈與眾神?再說,送神習俗也非台灣有特有節日,矛盾之處實難自圓其說。

二、送灶神
傳說:上天於家家戶戶設置了一位監督者—灶神(或稱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陰曆年底,十二月廿四日灶神隨著眾神一登天庭向玉帝彙報。玉帝將據此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個家庭是賜福或者降禍。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的節日。正月初四接神日傍晚接灶神以後,灶神再下凡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善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5%AD%E7%81%B6%E8%8A%82 20150212)

分析:民以食為天,一家之灶關係著一家老小的三餐飲食,其重要性不在話下,因此,灶從日常必需品轉化為神祉信仰,神格化的灶神傳說自古至今深植人心,於是,灶神成為與人最為貼近的神祉之一,在朝暮相處之下,監督與考察之說甚為合理。

另送神一詞常與清囤連結在一起,所謂「清囤」從字義來看,可解釋為清除囤積之物。早期灶以木材生火烹煮食物,在日積月累之下,容易殘留下來可觀的灰燼與灰炭,而灶被神格化後,有不可侵犯之尊,平日仍有所禁忌,因此,在送完灶神後,民眾便可百無禁忌的開始整理,好將灶清除乾淨,以再次迎接灶神的歸來。

由於清除過程會有灰塵產生,民間將此動作稱為「掃塵」。而”塵”又與”陳”同音,於是,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意涵,其主要是希望將這一年來的”衰運”與”晦氣”統統掃地出門。這除舊佈新的習俗寄託著人們對未來否極泰來的祈求。是否據此,在時空環境的推演下,民間將「掃塵」延伸為全面性的家庭大掃除有待更深入的探討。

三、送太歲
傳說:《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古人將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對應一個地支,稱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民間拜太歲則多在春節。早期,安太歲相當簡易,欲安太歲的信徒,多於春節前後,以紅、黃色紙書上「本年太歲星君到此」或「本年太歲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歲星君」之類字樣,貼在家中,晨昏焚香禮禱。年底送神日時,祭拜一番,將紙撕下,與紙錢、紙馬一同焚化,「送神上天」(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6%AD%B2 20150212)

分析:送太歲之說容易出現盲點,如上述,太歲職掌當年歲運,而歲之開端以立春為憑,如此一來便可能發生該接而未接,該送而未送的囧況,如民國一0三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日立春,歲星早已替換,確未"接神",而二十四號又要"送神",那這段期間所掌職的到底是那位歲星?不合邏輯之處,實難說服大眾。

~扶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