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蔭屍與腐化不完全

在土葬興盛時期,這主題一直是相當熱門的討論題目,且同時困擾許多朋友。曾經有人這樣問我,為什麼在早期的社會裡,甚少聽到蔭屍這個名詞,而現在卻動不動就有蔭屍的出現?這個問題問的真好,其實現今所謂的蔭屍講白了,就只是屍體因為葬法與種種的原因,而產生的「腐化不完全」,以下我們就來了解蔭屍與腐化不完全有什麼區別。

何謂蔭屍:乃屍體在一定的時間內應該腐化卻沒有腐化,且發生一些不可思議之現象。根據傳說:其現象為長指甲、牙齒與頭髮,且眼球還會轉動,在屍體上沒有一處有腐化的跡象,跟剛過世時沒有什麼兩樣。拜網路之賜,是否有其案例或者照片問一下GOOGLE大神就可明瞭,結果搜尋到的都是腐化不完全或是屍體風乾的相關報導。

何謂腐化不完全:就是在人往生後,受當時的葬法與種種因素所影響,在應該腐化的時間內卻沒有完全腐化。
而造成腐化不完全的種種原因有下列幾項:
一、造葬方法:早期與近代墳墓景觀的做法有所不同。台灣早期農業社會因經濟因素影響,大部分的墳墓並無墓體的施做,一般墳墓大都就地取材以石頭為墓碑,再好一點者取紅瓦刻字,墓身則簡單以土培之,能以水泥、紅磚等建築材料建造墓體者大多是權貴之家,一直到70年代台灣邁入工商社會之後,經濟逐步起飛,民眾在飽暖之餘便開始有能力為其祖先建構墓體。於是,墳墓墓體的施作開始萌芽、多樣、成熟。就因如此,墓體在建造時需避開跳桌與鑽桌的禁忌(如圖),這些禁忌關係著壙位的深淺,壙位的深淺則直接影響到棺木與土壤接觸的多寡,我們知道,越多土壤覆蓋就越潮濕,而潮濕便是決定屍體腐化快慢的因素之一。
二、棺木樣式:舊式,俗稱大小頭,原木、厚實,不易腐壞。西式,又稱總統牌,木板、輕薄,易腐壞,但內有一層壓克力阻隔空氣,常造成屍體呈現風乾狀態。
三、材質優劣:棺木材質越好越不容易腐壞。
四、入殮方式:打桶,密封棺木,導致棺內形成真空狀態。
五、放水方式:因打桶緣故,下葬前需在棺木前後鑽洞,讓空氣對流進入棺內。舊式,洞較大。西式,洞較小。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知道屍體之所以會腐化不完全,全因葬法與相關因素影響,進而導致腐化速度拖慢,並不是屍體不會腐化,這種現象並不能稱之為蔭屍。如以下案例,2017年中時電子報一篇棺木被插3根狗血釘!他的阿嬤竟變成蔭屍的報導,標題聳動,內文怵目,文中描述:「開棺的時候,我阿嬤皮已經全爛了,但是肌肉全部都好的,頭髮指甲也全部長出來。」既然皮已全爛了怎麼會是蔭屍?且並無提供相關照片佐證。另在某個知名的學術研討站上,有位朋友提供這麼一個案例,他說:「發現曾祖父面額黑去...全身骨頭幾乎翻黑其骨濕淋淋...。」依此推斷,既然已經見骨,就表示皮肉早已腐爛,在當時的情況應還沒腐化完全,且屍體有浸水的現象,才會產生全身骨頭幾乎翻黑濕淋。

民間對於蔭屍的流傳從不間斷,但不管是自述或者聽說都無相關實證。試問,在這自媒體發達的年代,人手一機,如真有蔭屍,要拍到(長指甲、牙齒與頭髮,且眼球還會轉動,屍體上沒有一處有腐化的跡象)應該不難,為何至今尚無,是否啟人疑竇?蔭屍與腐化不完全不該混為一談,以現今的造葬方式與入殮方法,屍體要在短時間內腐化有其困難,且陰宅乘氣的時間久,並不是短時間上就會發禍、發福。因此,不能以屍體沒完全腐化來稱為蔭屍,進而妖言惑眾、誇大其詞斷定此墓如何,民眾應有思辨能力,否則容易掉入有心人士口語陷阱。

~扶貧
2019/09/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